张国亮 官方网站

http://zhangguoliang.zxart.cn/

张国亮

张国亮

粉丝:447203

作品总数:98 加为好友

个人简介

张国亮 | 艺术简介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洛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华诗词学会河南分会理事河南省花鸟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河南中国画学会理事洛阳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洛阳市书画院院长中国东方书画院副院长 主要艺...详细>>

艺术家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

艺术圈

作品润格

书 法:

国 画:元/平尺

匾额题字:

拍卖新高:

联系方式

艺术家官网负责人:小张

邮箱:artist@zxart.cn

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

艺术价值考量着洛阳画家的责任和能力 ——“洛阳牡丹画”生存境遇之探析

 

/张国亮

 

洛阳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伴随着牡丹文化发展,在全国乃至世界享有很高知名度。牡丹何时在华夏沃土生根发芽,目前考评不详,但从《诗经》吟牡丹算起距今约3000多年的历史。史书记载牡丹栽培观赏从南北朝开始,在唐代已大量种植,从宫廷到民间十分普遍。到了宋代,牡丹栽培中心由西安移至洛阳后,牡丹及牡丹文化得到了空前发展。

 

刘禹锡诗云:“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欧阳修也有“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牡丹以其硕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牡丹种植观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以“牡丹花会”为媒,全面宣传洛阳,加快了洛阳牡丹文化的繁荣,唤醒了众多美术爱好者加入牡丹画创作行列,催生了一批有影响的牡丹画家。

 

在牡丹花走出洛阳的同时,牡丹画也随之走出洛阳,走向世界。正值市场经济大潮席卷中国之初,艺术市场得以繁荣,许多画家从中受益。刹那间,国内及东南亚国家的画廊、酒店,目之所及皆能看到色彩艳丽、格调相似的写意牡丹画,给刚刚复苏的艺术市场带来新的生机,形成了独特的“洛阳现象”,并被洛阳以外地区或国家称之为“洛阳牡丹画”,有不少外地市画家以洛阳身份活跃在各地艺术市场。有力地推动了洛阳牡丹文化和洛阳美术事业的发展,提升了洛阳美术在全国的影响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洛阳牡丹画逐渐被笼罩在艺术市场的阴霾中,将“洛阳牡丹画”与行画、水平差划等号,严重影响了洛阳牡丹画的声誉,制约了洛阳牡丹画的健康发展。本文以作品艺术价值为题,紧紧围绕洛阳牡丹画生存境遇进行探析,重在抛砖引玉,以尽一个本地画家之天职。

 

我们应面对什么

 

“认识你自己”,是古希腊人提出的一个严肃命题。人之所以为人,其重要标志之一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哈佛工商学院也传诵一句箴言:“明白比智慧更重要。第一明白自己是什么,第二明白自己能做什么。”我们要讨论牡丹画,就必须掀开洛阳牡丹画的面纱,真实客观地认清洛阳牡丹画。

 

牡丹画在中国花鸟画中的地位

 

中国画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讲的是艺术直接得自“心源”,而“心源”最终来自“造化”。中国牡丹画的形成比牡丹花的生长晚1500多年,从唐代韦绚《刘宾客嘉话录》记载,北齐杨子华画牡丹佐证说明,牡丹画的形成与发展,与中国花鸟画形成与发展相同步,牡丹只是作为中国花鸟画最常见的表现题材之一,无论牡丹花在花卉中的地位有多重要,人们对牡丹花喜爱程度有多大,但牡丹画在中国绘画历史上所占地位是有限的。

 

历代花鸟画大家几乎都以牡丹为题画过画,而专攻写意牡丹画几乎没有。以明代大家徐渭为例,他的成就以花卉最为出色,开创一代画风,其作品花卉题材摄取广泛,以牡丹为题的作品并不很多。

 

牡丹画在当今中国画坛的现状

 

从大众需求层面讲,牡丹以其花型硕大、雍容华贵、国色天香,深得众人厚爱。以牡丹为题的牡丹画成了“吉祥”和“官贵”的代名词。在国内众多画廊、公共场所、私家住宅,只要能悬挂画的地方,总能见到不同表现形式的牡丹画,但从官方层面看,则判若鸿沟,上下两重天。

 

中国美术家协会是中国官方统领广大美术爱好者的唯一组织,一直延伸到县。在五年一届的全国综合美展中,花鸟入展数量只占入展作品总数的10%;而以牡丹为题材的作品几乎没有,若有也是工笔画。

 

即使在中国美协主办的中国花鸟画主题大展中,以牡丹题材的作品也只占其展览总数的3.4%,其中写意牡丹不到1%。洛阳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有41人,以国画作品入选加入的约占一半,而这些人中以牡丹为题参加全国大展的更是凤毛麟角。其充分说明,以牡丹为题创作的局限和写意牡丹创作的难度,因而导致牡丹画在当今中国画坛尴尬的地位。

 

洛阳牡丹画在洛阳的局面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洛阳画家以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艺术市场需求之下,画家人人画牡丹,驱动广大美术爱好者涂红抹绿,成为牡丹画商潮弄潮儿,出现群雄逐鹿洛阳的局面。

 

一是以毕业于美术科班、从事美术工作者为代表的精英画家傲视群芳。他们以扎实的基本功和专业优势一跃而起,问鼎中原,挂帅出征,引导一部分画家进入精英行列,为洛阳牡丹画发展壮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是以退休、下岗职工、洛阳市周边农民为代表的大众画家异军突起。他们以艺术市场为动力,以精英群体盛行的范画为导师,以洛阳牡丹优势为名片,唤醒埋藏在心底多年的夙愿,勤学苦练、日以继夜,用辛苦和汗水换来个人的尊严和应得的价值。

 

三是以其他艺术行当、商界、政界为代表的成功人士闪亮登场。他们以自身艺术素养和特殊身份地位为优势,用牡丹画来进一步拓展艺术人生的宽度,提升人生艺术的高度。

 

由此可见,在洛阳牡丹画形成和发展的同时,也潜在侵蚀其自身基体的种种隐患。在这个垃圾和珠宝并存的时代,常有遇到跪拜价格而不求作品艺术质量的画家,想方设法让其作品充斥艺术市场;本地域以牡丹画为礼品风靡一时,不看质量只重关系,致使劣质洛阳牡丹画在社会存量过大,使洛阳牡丹画艺术价值大打折扣,严重隔断了承接传统精髓牡丹画的命脉,阻碍了洛阳牡丹画的生存空间,也制约了洛阳画家群体对作品艺术价值的追求。

 

我们应如何面对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讲:“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是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在洛阳牡丹画的发展中,作品的艺术价值不仅是洛阳牡丹画生存命脉,也是考量洛阳画家的责任与能力。

 

因此,呼吁洛阳画家转换思维方式,调整价值取向,直面洛阳牡丹画质量问题,洗心革面、奋笔疾书,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洛阳、无愧于自己的艺术作品。

 

“0”到“1”,力求在原创上突破

 

“0”表示无,“1”表示有,从无到有就是创新。这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大命题。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开宗明义:“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四十章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阐述从无到有的生成。创新是个老话题,也是常说常新。所谓创新,就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

 

在唯物辩证法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版第四卷217页)其意是讲一切事物都有创新的可能,不论之前做出了多少原创性、独立性的发明创造,还可以从“0”选择,从“0”突破。

 

在中国画坛上成功的事例不胜枚举:石鲁从“0”突破,以黄土高原为题,自己独创一套画法;还有于志学探索北方冰雪,独创冰雪画法等等。这些古人没有,是他们从“0”突破的结果。因此,画家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闯难关,敢冒风险,以创新的观念审时度势,以创新的勇气直面问题,尽快提高理论思维水平,从浩瀚无垠艺术世界中,分清精华与糟粕,即使面对糟粕也能从中发现借鉴其有用的东西,努力化腐朽为神奇。

 

现实中,不少画家只管埋头画画,在混沌中前行,跑着跑着把自己弄丢了,画无长进,盲从、乱用、误学,更谈不上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静下心来,认真读书,重学理论,反思实践,找准自己要找的方向和路径。

 

一是同中求异,从共性特征中寻找不同点。作品是判定画家艺术水平的“硬通货”,单纯看画家其人,难以说出个子丑寅卯,必须从作品中找答案。要认真细致分析历代花鸟画大家笔下的牡丹作品,从笔墨、构图、造型、色彩等方面进行比较,先看各位画家共性问题,从共性特征中找到画家特有的个性特征,并以其一点去突破,进行创新。

 

二是异中求同,从个性特征中寻找相同点。对同一问题换一种思路,换一个角度,跳出原来思维的框框,挣脱个人思维的定势,就会从中得出不同的答案。每个成熟的画家,其作品都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在对画家作品比较时,先看画家成熟的个性特征,再从其个性特征中找到画家作品彼此的相同点,尽量从相同点中求得最大公约数,这是促成画家之所以成其为大家的聚核,并将其所用,寻找到突破点,闯出一条新路。

 

三是求同求异,就是既求相同点,又找不同点。同中求异和异种求同都是单项选择,而求同求异则从相同性和差异性同时比较分析。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从历代花鸟画大家的作品中挖掘我们想要的艺术精髓,吸取营养,化作自己的血肉。“笔墨”是中国画所独具,是中国画的个性特征。

 

以此对现代花鸟画大师们牡丹作品的笔墨进行求同求异分析,其分析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和”是为了最终的“不同”。求同也好,求异也罢,最终是要找到不同点。不同点就是个性特征,有鲜明个性,其成就就会被放大。这是我们寻找的关键。

 

众所周知,99度加1度就是开水,但要知道开水与温水的区别就在这一度上,使水发生了天壤之别的变化。作为画家,要通过99分的努力,必须运用各种方法,从前辈花鸟画大师的艺术真谛中找到1分灵光的闪现点,就能越过庸常与辉煌之间关键的一步,在创新上来个大突破。

 

“1”到“2”,力求在传承上创新。

 

“1”表示有,是指中国画历代艺术传承下来的瑰宝。“2”则说明在“1”的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如果说从“0”到“1”很难,那么,从“1”到“2”也不容易。要精准继承、发扬光大,不仅是一种责任和担当之举,也是一种创新之为,这是在前人走过的艺术道路上的延伸和发展,与“0”点起步创新有很大差异性。从“1”到“2”的过程,首先是个学习的过程,通过努力,把别人艺术成果学到手,并把它化为自己前进的基础和本领。无论是西方的还是东方的,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都可拿来为我所用。但如何“拿”“拿什么”,将直接影响到一个画家的成功与前途。

 

首先,从传统中吸取。中国花鸟画形成早于中国人物、山水画,从魏晋算起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唐代以后,中国花鸟画独立成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艺术形式和笔墨语言,再经历代画家的传承创新发展,以独特的表现形式傲立世界艺术之林。

 

宗法思想早已作为一种中国文化的典范,深深被烙在人们的头脑中。学传统是扎根正脉的关键,由画家根据个人认识能力和需求决定,但从中国画形成诸要素的特点看,有两个方面必须理解和掌握。一是笔墨。笔墨是中国画区别其他画种的主要特征。

 

中国画注重以笔写形、以笔表意,以墨塑形、以墨赋彩,把笔墨作为评判作品的第一要素。没有扎实的笔墨功夫,没有恰到好处的笔墨陈述,再好的物象塑形也不能成其为国画的妙品。二是写形。中国画的发展受中国儒教思想影响,以人为中心论,讲主观意识,一切从心而为。所以,中国画表达的物象不是自然物象,而是画家心象之物。陈子庄曾讲:“写精神是形而上,写物质是形而下,写物质越似越非,写精神越非即是”。“形”为万物之形,画家要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写心中之形,才是中国画之本,也是写意之意。

 

其次,从他人中借鉴。“他人”,与“传统”有包容关系又不等同于“传统”。这里主要指当代画坛有影响的花鸟大家。绘画受地域文化影响很大,本地风行什么就刮起什么样的风。对初学者来说更是如此,容易跟风而为,形成一种面貌。洛阳牡丹画就是如此,作品在展厅一看,千人一面、风格雷同。这就要求洛阳画家要学会借鉴,根据自己已有的绘画基础,跳出洛阳,跳出河南,从全国花鸟画大家的牡丹作品中找精华,取别人之长,补己之短,找准路径,持之以恒,等从低谷走到高山之后,就可以看自己创作中更美好的远景。

 

其三,从邻体中挖掘。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是靠近、借助、依赖另外事物而存在,任何事物的本体也是靠近、借助、依赖其邻体而存在。对某一事物缺乏认识,我们可以先从它的邻体入手借以达到分析认识本质及其属性的目的。画家的视野和思维方式要从单一因子转向多因子复合,从单轨迹向多维方向拓展,不但超越自己,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综合,在更深的基础上进行分化,探索出一条新路。在这方面成功的经验很多,是一条可借鉴之路。关键是画家如何发现,如何吸收和运用。蒋兆和、徐悲鸿、李可染等,借西方美术元素,与国画融合,自成一代大家。

 

“九”到“九”,力求在提升中坚守。

 

“九”在阿拉伯数字中排序最大,为基数之最,是数中的极数,再大的数其位数也大不过“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数字“九”延伸有“大”“久”“长”等,其寓意甚多。用“九”代表绘画水平达到的高度,可以指个体,也可以指群体。从“九”到“九”看似不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但就一个画家,一个群体或一个地域绘画水平来说,的确存在一个巅峰的高度或者一个峰值的现象,到了这种程度后如何掌控和坚守至关重要,掌控是为了不下滑衰退,坚守是为了更好的超越,始终占领艺术的至高点。

 

其一,精英引领。在一个地区,总有那么一批为数不多的画家,凭着敏锐的艺术嗅觉,经多年的发力而为,使其绘画水平达到当地较高的艺术境界,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一个地方或一种文化的代名词,对地域绘画艺术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但是,任何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进则退。艺术规律本身要求有成就的画家与时俱进,把握艺术追求定力,既不为功名利禄而驱使,也不为时风世俗所动摇,守土有责,把握艺术高度,做好本地域绘画艺术发展的掌舵人。同时,要放下身段,放低态度,放宽眼界,倾力引导本地域绘画爱好者走对路,带领大家不断提升艺术水平。

 

其二,梯队接续。洛阳牡丹画要像牡丹花深深扎根于河洛大地,长久延续,维系发展,是洛阳牡丹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洛阳牡丹画当今发展的迫切需要。艺术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又一代一代向前发展,一代有一代的责任,一代有一代的使命。一方面靠洛阳牡丹画家群体发力。洛阳文化底蕴厚重,艺术氛围浓烈,爱画习画群体之大,在全国同等城市屈指可数。截至今年上半年,市级美协会员2166人,省级美协会员533人,国家级美协会员41人;注册艺术团体150多家,还有远远超越以上人数的广大绘画爱好者,这是洛阳的骄傲,是洛阳的特色,也是洛阳美术事业发展的资本,是维系洛阳牡丹画发展壮大的动力和主力军。洛阳牡丹画生存境遇迫使每个画家和艺术团体勇担道义,群体发力,摒弃一切杂念,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师万家长,矫正价值取向,努力提升艺术水平,创造出高质量艺术作品。

 

另一方面作品由艺术价值所决定。谈到作品艺术价值,往往误认为只有“阳春白雪”的作品才能谈得上艺术价值。其实不然。在大文化植被观念指导下,雅不排俗,俗不斥雅,雅带动俗,俗滋补雅,让对立的两者在相辅相成中共同发展。牡丹画创作既不能没有形而上的作品,即纯学术艺术;也不能没有形而下的作品,即通俗艺术。但这里讲的“俗”不是低俗而是通俗。没有形而上只有形而下,洛阳牡丹画就会变成低档艺术;没有形而下,非要把大众喜欢的东西棚架在天上,永远与大众需求分离,这不是弘扬艺术的行为举止,如果只有“专家”喝彩,而不被大会领略和感受,其艺术生命就不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但作为画家,画好画是本分,也是责任。无论追求何种艺术发展趋势,都必须坚守“人在做,天在看”的信念,努力提高自身水平和艺术价值。

 

其三,持续坚守。做一件事情,个人的力量有限,但一个人能把一生的力量聚集去做一件事情,这件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能产生不平凡的影响,收获精彩的人生。因此,成功的秘诀在于永不改变既定目标,坚持不懈地奋斗下去。可以说成功是持续把事做到极致的结果。中国画是前人总结的笔墨语言和程式套路,各种题材有各自的表现手法,虽有所兼容,但差异甚大。出现画山水的画家不会画花鸟、人物,画花鸟的画家不会画山水、人物,即使是花鸟画家,也不是什么花鸟题材都会画。

 

画家要选定自己喜欢又适合自己的写意表达的题材,反复地画,久久为功,奇迹就会显现。如郑板桥画竹、齐白石画虾、黄胃画毛驴,李可染画水牛、李苦禅画鹰等,也是同一题材,一画再画,不惮其反复。乍看起来,中国画的确有题材狭窄之嫌,而画家正是在这个局限性之中求生存,以求在有限的形体之中发挥最大潜能和价值。洛阳画家更应倾心倾力研究牡丹画,咬住牡丹不放松,持久发力,画好牡丹画,使洛阳牡丹画像牡丹花一样,花开洛阳,香飘九州。

 

总之,客观地看,我对洛阳牡丹画所处的境遇是乐观的,是洛阳牡丹成就了洛阳画家,也是洛阳画家放大了洛阳牡丹文化价值。洛阳牡丹画的发展过程虽说不平坦,但是一直在逐渐完善,逐渐成熟。画家的人生本来是一个立方体,时间有长度,选择有宽度,目标有高度。长度既然被上帝固定,我们可以选择生活方式的宽度,按照理想去努力提升目标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