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亮 官方网站

http://zhangguoliang.zxart.cn/

张国亮

张国亮

粉丝:457320

作品总数:98 加为好友

个人简介

张国亮 | 艺术简介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洛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华诗词学会河南分会理事河南省花鸟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河南中国画学会理事洛阳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洛阳市书画院院长中国东方书画院副院长 主要艺...详细>>

艺术家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

艺术圈

作品润格

书 法:

国 画:元/平尺

匾额题字:

拍卖新高:

联系方式

艺术家官网负责人:小张

邮箱:artist@zxart.cn

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

画家创作情感别论 ──兼对中国画质量问题的再认识

 

/ 张国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画家、理论家)

 

当下,从全国性画展的现状来看,作品同化现象相当严重,从中不难看出画家在个人风格追求上存在的问题。于是,呼唤国画大师,呼唤传世力作,已高潮迭起,声振华夏。之所以举国同盼,说到底就是个中国画创作质量的问题。

 

对此,我经一度冥冥苦想,从画家创作情感中生发了一些想法,虽无高见之言,但也欲撰文与同仁们共同讨论。可这些想法颇有点不合常规,只好在题名之后加“别论”二字先作说明。须申明的是:“别”字在此是取区别于“正”的义项、有如别称、别史、别录、别传等意,并非不要之意,说白了还是想借此引题来说明自己想要论述的观点。

 

一个很重要但又容易忽视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就画家创作情感而言的,画家创作的情感是随中国画的形成而产生的。中国文人画的掀起,就很有力地诠释了画家创作情感对中国画的发展所起的功用。石涛名噪画史的《画语录》以“一画”说贯穿全篇,其中心就是“自我”,就是探讨艺术家如何任个性伸张而达到自由创作的境界,以自己的情感之“法”超越古人之“法”。大家熟知的“扬州八怪”更是如此,他们将古典艺术中通过物我合一而谋求神游天地的审美化境,换为充满人情味的托物寄情,抒发个人生存体验的小景之趣。

 

这种体验有惬意、有兴奋、也有苦恼、有愤懑,活生生的情感通过树石花鸟、梅兰竹菊的写意表现,抒写和比附了为争取个人价值的奋争的顽强生命力。这充分说明了画家的情感是创作中一个重要的动因。艺术理论家麦克里·比尔也认为,艺术是能够让思绪看得见的介质。“思绪本身无法直接通过感官表达出来,除非通过艺术这个介质。因此,我认为,艺术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思绪转化成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

 

当然,我们这里是从情感积极因素角度来讲的,也就是说不是所有情感都有利于国画创作。画家情感必须以其绘画艺术创作规律,通过特定的艺术语言媒介,把个人真切之情、应抒之感和其他因素转化为可感的艺术作品,只有浸润着情感的作品才是真正的高质量的作品。所以,列宁曾精辟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画家要想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首先应深刻认识观察家情感的价值,这是不容置疑的。

 

然而,就当今画家整体而言,其收效如何?回答不能说没有,但也难说有,即使有也与中国画这门独特艺术自身对画家的要求差之甚多。这个非常重要,非常明确的艺术观念已被不少画家所忽视或掷于脑后。这里既有画家个人的原因,也有现时艺术环境的影响。

 

这就是情感问题的本质,是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矛盾的反映。即使是在多元化的时代,判断情感问题的最基本的标准仍然遵守自然性和社会性这两个尺度。自然性尺度把纯真、自由作为情感最重要、最核心的标准,社会性尺度则更多体现为用一种法律的、道德的、世俗的标准去考量。从主观上讲,情感是画家的个体行为,很难因某种措施奏效,靠的是画家这个称谓所应该肩负的神圣职责来自我约束。

 

从心理学上讲,身体是人的生命的物质承担,心灵是人的生命的意义寄托,身体和心灵及其关系,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而且必须予以回答的人生哲学问题。但我们的画家往往不能平衡自己的身心关系,使二者在很多时候处于一种失衡状态,从而陷入创作的误区。只重视绘画的表现方法技巧,工匠式地重复着自己的创作,呈现给观众面前的作品机械、僵化、死板,忽视了情感通过艺术符号、艺术形式等载体转化对作品所起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客观原因。

 

现在,我国社会发展日飞猛进,正在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随之发生变化,名利欲望增强,心态浮躁多变,不择手段追驱名利,从近 来我国画坛刮起的几股妖风就说明这一点,不少人玩弄行为艺术,破坏艺术的本真性,歪曲真善美这一重要审美取向,打破了画家创作情感的平衡状态,走到疯癫魔圈。因此,我们不能不再提出来作进一步的认识,从而矫正我们画家的行为,重塑中国本土艺术纯朴、原态的独特艺术风貌。

 

不容易解决但又必须解决的问题

 

从心理学上看,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时候并不是无动于衷的,总是在认识客观事物的同时,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态度,即产生满意、喜爱、恐惧、愤怒、厌恶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感。可以说,情感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俗话说:“触景生情”就是这处道理。任何艺术都是以自由作为自己追求和实现的最高境界。


国画也是如此,这里讲的自由,实质是个情感问题。所以,情感是画家创作活动的重要规律,画家所创作的作品是情感体验的结晶。情感有正面和负面之分,故画家情感自然有积极情感作用和消极情感作用之别,也有程度上的差异。因此,画家情感如何保持正面、积极情感,而克服负面、消极情感,并使正面积极情感保持较深的程度,这种选择对画家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同时,情感活动本体的局限,决定画家情感是个人行为,由其个人操作,无疑也阻碍了情感作用的发挥。情感既是画家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又是画家最难解决的问题。但作为画家,情感问题决定了艺术发展,不能将情感投入到艺术创作中的画家不能称其为真正的艺术家。由此可见,情感问题是每个画家必须要高度重视,予以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要加强理智感的培养。理智感是指画家对理性、智慧及知识的把握、运用和追求的情感体验。理智,是画家创作活动的思想基础。高质量的创作就是画家智慧的产物和智慧的结晶。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首先要讲天赋,过去批判唯心论、先验论,批得不敢讲人与人天生的差别,而过分强调后天的教育与影响,现在看这是有些偏颇的。

 

天赋是指与生俱来的性格才智等特点,这对一个人以后的发展不能说起决定作用但也决不可忽视其作用。绘画是对天赋要求较高的职业,虽说不绝对,但对一个画家成就的影响很大。在情感支配过程到创作过程中,要善于思考,立足实践,与时倶进,不能人云亦云,要勇于和善于创新,以创新的观念审时度势,以创新的勇气直面难题,以创新的精神拥抱未来。崇尚科学,追求真理,让相伴而随的情感成为激励自己前行的动力。

 

其次是要强化职情感的意识。职情感是指画家自身价值通过情感与职业价值、社会价值的联系和统一,是与职业关联的心理活动、意识活动的反映。现在很多画家的人生与艺术陷入极端个人意识中,漠视生活与艺术的种种法则,淡化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推崇倡导一些与国画艺术健康发展的相悖言行,在这种情况下,画家的情感将产生负面效应,或开始浮躁,或开始消沉,在创作中不能准确把握作品的主题内容和思想情调,奉送到观众面前的作品,就难免出现不被社会接受、经不起实践检验的情形,不仅没能为社会增加精神财富,反而增加了麻烦和负担。

 

因此,强化画家的职情感意识,加大画家情感的积极因素,自觉地审视客体,关照主体,既能批评问题,又能检讨自己,认识自我,正确地矫正自己艺术道路上出现的偏差。

 

第三是要努力提高审美感的能力。审美感是画家在创作中作为审美活动时所具有的情感体验。现代审美心理学认为,审美观需要一种特定的心态,就是心灵与精神的的最大自由,在此心态下,人才能超越现实,宁神静观,体悟到美的对象和美的真谛,进入到无功利的自由审美境界。艺术创作思维的最基本特征,是个体与世界在真诚情感交流过程中的审美生成,是以作品为物化手段而对个体内在情感的形式显现。

 

当画家把创作客体作为审美对象进行美的鉴赏和评价,并运用于创作时,所创作的作品才更能体现的反映画家主体对美之创造的本质力量,从而引导广大受众者的审美习惯、审美趣味,以自己独特的超越途径引导人们进入审美的人生境界,从而化解自己现实人生的诸种冲突给人造成的困难。

 

从另一个角度讲,广大受众者的审美习惯、审美趣味也有落后的,不健康的因素。如果我们画家一味地迎合这些东西,不但我们国粹艺术——国画要丧失先进性,也会对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新的时代,赋予我们画家神圣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画家不骄不躁地坚持传统,脚踏实地地投入生活,理性谨慎地吸取积极健康的各种艺术元素,创作出属于这个时代,又与传统不断线的艺术作品。

 

总之,说了这么多,自觉也难说清楚到底画家创作的情感是些什么,但我想引用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一段话与各位画家共勉:“我在哪里?在一个个的躯体里,在与他人交流里,在对世界的思考与梦想里,在过去的回忆,未来的眺望,在终于不能不与神的交谈之中”